《PPT职场制作与演示技能提升训练营》

《PPT职场制作与演示技能提升训练营》

价格:联系客服报价

授课讲师:张旭晓

讲师资历

培训时长 1
授课对象
授课方式 内训

课程目标

课程大纲

内容讲解+操作示范+情景模拟+学员练习+分组PK+互动答疑一、      课程说明随着PPT的在商务场合的广泛应用,高效制作与演示PPT的技能越发被重视,作为商务交流的媒介,一份优质的PPT不仅可以提高表达效率,节约沟通成本,更能精准传递企业文化与形象。而实际职场中,低质量的PPT普遍存在,员工浪费在PPT制作上的时间降低团体工作效率,演讲过程又常常缺乏吸引力和流畅性,本课程从高效制作到精准表达,全面梳理PPT干货技巧,直击职场PPT应用的痛点,旨在使参训学员认知PPT,掌握制作和演讲正确方法,立竿见影的提高使用效率与质量。二、      学员对象高级管理者、企业文秘人员、使用PPT的办公人员、专兼职内训师等三、      课堂形式内容讲解+操作示范+情景模拟+学员练习+分组PK+互动答疑四、      课程收益1.    快速掌握多媒体演示汇报的逻辑、制作技能、演示;2.    改善演示汇报的专业度、美观度,提高工作效率3.    提升多媒体演示汇报的影音效果,获得与会领导与同仁的认可与赞许。五、      课时安排1天(6小时)六、      课程大纲模块一:搭建PPT的逻辑思维学习目的:解决职场人对PPT报告无从入手的困惑,构建清晰的逻辑框家授课方法:情景模拟+案例分析1.    认知PPT的功能(背景篇)2.    3W+H逻辑导航(打基础)1)     Why——为什么做?2)     Who——对谁说?3)     What——讲什么?4)     How——怎么做?3.    PPT的篇章逻辑(搭框架)1)     封面页2)     目录页3)     转场页4)     内容页5)     总结页6)     结束页4.    PPT的单页逻辑(填内容)1)     金字塔逻辑原理及运用2)     归纳提炼逻辑原理及运用3)     时间逻辑——时间轴的应用模块二:PPT基本功训练营学习目的:掌握制作技能和美化技巧,提高PPT制作的效率与美观度授课方法:案例分析+操作演示+实操练习1.    轻松玩转排版的4个原则与应用1)     对比原则2)     对齐原则a)     参考线b)    对齐工具3)     重复原则4)     亲密原则2.    美化排版的3个技巧与应用1)     元素重量与版面的关系2)     远近距离与版面的关系3)     留白营造空间感,会呼吸的页面1-2,将结合排版的原则,说明文字、图片等素材在PPT制作过程中的“安置”规律3.    图片素材的应用1)     图片质量与PPT品质的关系2)     高清图片素材哪里寻找?3)     图片素材不足时如何巧妙应用4)     现图片素材不清晰时如何改善4.    合理配色的原则与技巧1)     色彩基本知识2)     PPT配色禁忌3)     快速配色的6个技巧4)     模仿配色的参考网址推荐5)     高效配色工具——取色器5.    职场动画的应用法则1)     动画使用目的论——如何选择合适的动画2)     PPT动画概况a)     出现动画b)    强调动画c)     退出动画d)    自定义动画e)     切换动画3)     以“倒计时”动画为例,走进PPT动画特效4)     动画案例分析与学习 第三版块:PPT高效提速营学习目的:提高制作效率,化繁为简,让制作过程更高效,把时间留给内容构思1.    模板的使用原则与方法1)     认知模板与母版2)     模板设计师与使用者的矛盾3)     模板使用的‘’从一原则‘’4)     推荐下载模板的常有优质网站2.    提速技能1:高手都在用的两把刷子1)     格式刷2)     动画刷3.    提速技能2:巧用复制粘贴大法4.    提速技能3:Word到PPT的快速转化5.    提速技能4:巧用大字无图PPT,实现高效、直观、美观6.    提速技能5:SmartArt图表的应用7.    提速必会的快捷键8.使用PPT替换证件照背景第四版块:PPT演说现场须知学习目的:PPT的应用终极目的是展示与演说,确保演讲现场的流畅性,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感1.    如何一键取消动画?(情景:演讲时间不足/动画效果混乱/PPT版本不同)2.    全屏放映状态如何快速跳转页面(目的:保证演讲的流畅性和观众思路的连贯性)3.    巧妙利用空白页/黑白屏(情景:思考交流提问环节)4.    尾页预留重复(目的:避免翻页失误导致放映提前结束)5.    提前了解演示现场情况屏幕比例、电脑PPT版本、有无音响、座位排序